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防范安全风险的根本办法,是应对灾害事故的根本办法,还是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。下面会详细说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多方面措施。
完善组织体系
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,基层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逐渐完善,比如各地乡镇社区,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各方面。以前,有些地区基层应急管理缺乏统一领导,工作开展不协调。现在,把领导机制延伸到基层,确保应急工作从策划到执行都有明确方向,各地应急管理工作得以统筹推进。
基层党组织积极发挥着战斗堡垒的作用,比如说某县的村党组织,在灾害预警工作中主动担当,在人员疏散工作中同样主动担当,还建立了党员应急先锋队,该先锋队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迅速响应,并且健全了基层应急管理责任体系,明确了各级职责,以此保障工作规范有序。
衔接防救链条
应急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需发挥自身长处,衔接好“防”与“救”的环节,不同地区应结合自身灾害特性,应急管理部门要与气象、水利等部门协同配合,在一些山区,要预先发出泥石流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警报,相关专业部门要给出科学数据,应急管理部门要迅速组织应对。
关键在于构建一种闭环管理模式,这种模式涵盖隐患排查、风险识别,还包含监测预警以及及时处置,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。沿海城市针对台风灾害实施全流程管理,在日常工作里,会加强对建筑工地、老旧房屋的隐患排查,在台风来临前进行精准预警,并且及时组织人员撤离,在台风过后迅速开展救援和恢复工作。
强化基层力量
乡镇街道明确专门的工作力量十分重要。不少地方对基层应急管理与消防工作进行统一管理,还将其纳入网格化服务。网格员成为应急管理的前沿力量,能及时发现并上报安全隐患。比如某街道的网格员巡查时发现燃气泄漏隐患,迅速报告并协助处理,避免了事故发生。
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,一些地方通过定期培训和实战演练,提升干部应急处置能力,在社区层面,组织志愿者参加应急管理培训,补充应急工作力量,从而形成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。
优化指挥机制
完善县乡应急指挥机制,统一调度是一项必要的举措。各地都建立了指挥中心,这个指挥中心处于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之下。以某县级市为例,森林火灾发生的时候,指挥中心会统一组织多个部门协同作战,还能高效调配消防资源、医疗资源、救援资源等,最终控制了火势的蔓延。
加强调度指挥设施建设意义重大,需配备先进通信设备及系统,以保证信息及时传递,还要建立会商研判机制,让专家参与决策,进而提高应急指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,部分地区实现了与上级指挥中心实时对接,提升了整体应急响应能力。
监测预警风险
加强灾害及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,这事十分紧迫。各地在自然灾害、安全生产等方面,都建了监测系统。比如,在洪涝灾害易发生区域,安装了水位监测设备,能实时掌握水位变化情况。同时,还建立了信息报告员制度,用以确保基层信息能及时、准确上传。
市县两级增强对基层的指导强度,推广简便的信息报送系统,使基层人员操作更便捷,在实际工作中,基层工作人员能够借助手机 APP 及时上传隐患信息,还引入技术检查员、社会监督员等社会力量进行监督,保证各项监测预警工作有效落实。
提升公众能力
社会力量的发挥对推动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很关键,群团组织积极投身防灾减灾工作,志愿服务组织同样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,各地建造了防灾减灾体验场所,还开展常态化宣传培训,像某社区设有防灾体验馆,该体验馆定期组织居民参观学习,从而提升了居民的应急知识和技能。
持续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,通过借助专业课程与模拟演练,来提升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,与此同时,鼓励居民参与地震、火灾逃生等应急演练,借此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意识以及自救互救能力。
你觉得当地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再提高?希望大家给本文点个赞,还要分享本文,和我们一起关注基层应急管理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