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国央行关注数字货币原因
现在,许多国家的央行开始将目光投向数字货币这一领域。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为了应对诸如比特币、以太币等区块链货币带来的市场竞争,这些货币已经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。另一方面,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,各国央行迫切需要争夺在数字经济中的金融领导地位。以我国数字支付行业为参照,发展态势迅猛,因此,中国人民银行加紧推进数字货币的步伐显得尤为迫切。
在这个时代,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。众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均认识到,若不进入数字货币领域,他们或许会在未来的国际金融竞赛中处于劣势。此外,区块链货币凭借其去中心化等特性,对传统货币体系构成了挑战,迫使央行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。
央行主导区块链数字货币之难
央行计划推动和指导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领域的应用,从表面来看,这似乎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举措。但事实上,它面临了许多挑战。首先,区块链的存储系统存在缺陷,要求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保存一份数据副本,这导致了存储和能源的巨大浪费。以比特币为例,众多用户被迫保存交易记录,这无疑耗费了大量的资源。
然而,达成共识并开展必要的能源开采,所需的费用非常庞大,这显著减少了区块链的工作效率。以比特币为例,其交易过程需要众多用户的合作与验证,因此其能源消耗的代价相当高昂。
区块链效率低下问题
区块链的运行效率不尽如人意,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。比如比特币,即便是看似简单的交易,也只包含两个步骤,却需要所有700万活跃用户共同记录。每一笔交易都必须经过这700万个用户的共同完成和核实,才能正式生效。因此,消耗的能源并非只来自两台设备,而是由700万台设备共同消耗。
尽管交易活动很活跃,但区块链的运行速度慢、成本高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。即便比特币已有3500名注册用户和700万名活跃用户,它距离效率最高点还有一段路要走。现在,能耗问题已经凸显,更别提在更大规模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了。
央行数字货币与区块链关系
许多人认为即将面世的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区块链技术并不适宜大规模推广数字货币,因此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不太可能以区块链为支撑。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加密货币,例如比特币、以太币等,即便是Libra,它们的特性也仅限于半区块链范畴。如果央行计划大规模发行基于区块链的货币,这将使得能源供应面临重大考验。
全球货币交易每年的总金额达到了2000万亿美元,然而比特币的交易额只有24万亿美元,这个数字所消耗的电能达到了73太瓦时。假如全球货币交易都采用区块链技术,仅货币交易就可能需要近9000亿太瓦时的电力,这远远超过了我国目前6000太瓦时的年发电量。
区块链技术局限性
周小川提到,当前市场中的第三方支付主要依赖电子支付手段,并不涉及区块链及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数字货币。区块链技术存在若干问题,比如节点众多,一旦交易频繁,其处理效率会降低,同时成本也会相应提升。
即便我们已建立了一套关于央行信用历史的档案系统,我们预计仍不会选用区块链技术。若采纳该技术,将有数千家企业数据以及六亿公民的信息存储于区块链中。显然,没有必要让所有六亿人都能接触到每个人的信用信息,这种做法无疑会极大浪费资源。
央行数字货币本质特征
区块链货币的代价颇高,因此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实际上主要用来取代纸币,而不是硬币。这些货币主要是电子货币,而非依托区块链技术的全新数字货币。此外,以密码学为根基、算法为后盾的加密货币,在遭遇计算能力迅猛增长的量子计算挑战时,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。
在央行推动数字货币发展的进程中,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状况,确保货币的稳定运行和运用效率,并且努力探索恰当的技术发展方向。对于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所采用的技术策略,您有何看法?